主页 > imtoken钱包苹果版 > 5家研究机构负责人辩论美联储2022年加息多少次?对全球资产有何影响?

5家研究机构负责人辩论美联储2022年加息多少次?对全球资产有何影响?

imtoken钱包苹果版 2023-03-04 05:33:47

行情图

热门专栏

客户

期货日报

2022 年,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FOMC) 的投票席位将定期轮换,由堪萨斯城联储主席、圣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里士满联储主席巴金和旧金山联储主席轮换。戴利总统将不再拥有投票权。分析人士认为,利率政策制定委员会将获得 FOMC 投票权的地区联储主席可能强烈支持加息以应对高通胀。

2021年,在上一次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以全面的“鹰派”姿态宣布了年底。可以看出,为了缓解通胀压力,全球多国央行年内都加快了紧缩步伐,甚至率先加息。2022年,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将踏上怎样的“收紧”征程?这将如何影响全球市场,尤其是商品市场?应记者邀请,多位业内期货研究机构负责人带来了各自的分析与展望。

回顾2021:美联储货币政策演进路径与资产价格变化

回顾2021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李强认为,2021年是美联储政策从稳定经济转向控制通胀的一年。紧的。实际行动方面,美联储11月开启Taper,宣布将以每月150亿美元的速度减少购债,12月会议再次加速至每月300亿美元,同时加息预期继续升温。

美储联加息通俗解析_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_美储加息最新消息

“从全年来看,由于供给侧约束和流动性宽松,通胀问题日益突出。在经济复苏之际,通胀逐渐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在他看来,美联储对通胀有一定的误判。,“通胀暂定论”的预期引导实际上并未见效,这也导致接近年底的政策收紧逐步加速,这也使得风险资产在通胀压力和政策收紧的博弈中波动更大. 也有疫情带来的供给侧压力,因此影响资产价格表现的因素更加复杂。

“从美联储政策路径的演变来看,2021年将是美联储继续量化宽松(QE)、给出QE缩减预期、最终QE缩减正式实施和加速的一年。” 国信期货研究咨询部主任郑志伟表示,上半年美联储维持每月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更多是与市场沟通货币政策预期调整。2021 年下半年,7 月,美联储在会议声明中首次讨论预计将在年内开始缩减 QE。在九月,美联储在会议上首次提到,结束QE缩减计划的具体时间可能在明年年中。11 月,美联储正式开始缩减量化宽松,每月减少 150 亿美元的资产购买。12月,美联储加速缩减QE,将每月购买的资产规模降至300亿美元。此外,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已从就业转向通胀,而对疫情的考虑也逐渐减弱。

“从市场影响来看,2021年整体海外流动性仍将保持充裕,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一度突破1.7%后震荡回落,实际利率上下波动低水平,通胀预期大幅上升,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对国内股票和债券的影响相对有限。下半年以来比较明显,但供需矛盾突出,品种依然强劲。” 郑志伟说。

华泰期货研究所所长侯军表示,从1月份公布的FOMC会议纪要首次提到“Taper”,就可以看出美联储已经处于货币政策准备状态。 2021年正常化。对于市场而言,这已经进入了针对美联储在2020年12月FOMC会议上给出的未来货币政策变化条件的动态分析过程——其中加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劳动力市场条件符合“通胀率已升至 2%,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 2% 以上的温和轨迹”,而缩减需要满足“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目标的实质性进展”。

从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美联储要到2021年11月才会开始实质性实施Taper操作。但是,对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的溢出影响,已经从美联储预期发生变化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年初,直接带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股指比值创下2001年以来的新高。“从我们的统计来看,从南美的巴西、墨西哥,到欧洲的挪威、捷克等央行,都已经多次加息,甚至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央行也开始加息。加息,加息缩表,最明显的就是土耳其,由于美元流动性收紧和国内通胀,该国已经面临货币危机。” 侯军说道。

平安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斯然告诉记者,2020年疫情以来,全球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美联储和各国央行纷纷推出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2021年,美国经济将恢复增长,就业市场将显着改善。美联储开始发布磁带相关信息,将于 11 月正式启动。与2013年突然出现的Taper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相比,这次美联储很早就开始发布相关信息,市场预期的高峰出现在2021年6月下旬。百度搜索指数显示“美联储”搜索索引。6月14日至20日这一周创下年内新高,而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包括商品期货中的黄金、有色金属、原油等具有强金融属性的商品,也从二季度末开始持续。Taper 推出时,并没有对市场产生太大影响。

美储加息最新消息_美储联加息通俗解析_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随着美国通胀持续上升并触及30年高位,市场对加息的预期也在上升。无论是美联储货币委员会专家点阵图,还是联邦利率期货反映的加息预期,都表明市场对明年加息持乐观态度。加息预期逐渐升温,明年加息3次以上75BP的概率已超过60%。因此,当美联储在 12 月的利率会议上宣布提前结算 Taper 并释放更多加息预期时,市场反而上涨,反应了一个看跌的认识。”

在天风期货研究所所长贾瑞斌看来,美联储将在2021年四季度打开减少购债的窗口,加速实现Taper。在资产购买方面,鲍威尔在 11 月 3 日的 FOMC 会议上宣布减少债券购买。从 11 月开始,美联储将逐步减少每月购买 1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 50 亿美元的 MBS,直到 2022 年年中。12 月 15 日公布的 FOMC 会议纪要进一步减少了债券购买。由于通胀水平的不断发酵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走强,美联储对通胀的定义不再是“临时性的”,它上调了2022年的通胀预期,这将使国债减少200亿美元,MBS减少12 月 100 亿美元。采购,2022 年 1 月开始购债加倍,2022 年 3 月结束 Taper。基准利率方面,美联储维持基准利率在 0-0.25%,自 2020 年 3 月以来没有变化货币政策根据通胀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指标动态调整,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可以说,美联储在预期管理方面还是很突出的。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可以说,美联储在预期管理方面还是很突出的。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可以说,美联储在预期管理方面还是很突出的。

2022年展望: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行动仍取决于通胀和就业表现

面对高通胀,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加息预期明显提前。目前,市场更加关注美联储加息的时机和节奏。美联储2022年加息会如预期,还是“雷雨交加”,市场将如何反应?为此,多位董事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平安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斯然:通胀走势是决定加息幅度和步伐的关键

2022年,通胀走向将是决定美联储是否会比预期更快加息的关键。美国的通货膨胀与疫情有很大关系。劳动力缺口扩大、物流生产中断、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是美国通胀持续超预期的原因。但我们认为,美国通胀可能已经出现周期性高峰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因为2021年11月能源价格在美国通胀价格构成中贡献最大,原油价格大幅下跌,预计将带动CPI回落在十二月。目前美国的疫苗接种率超过60%,全球疫苗接种率接近50%,并继续增加。疫情影响将逐渐减弱,全球供应链恢复较快,美国劳动力市场缺口有望缩小,通胀压力加大,今年出现小幅回落。

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_美储加息最新消息_美储联加息通俗解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通胀屡创新高,但美债收益率并未上升,反映出市场不认同长期通胀压力。目前市场已经预期美联储2022年加息3次,加息75BP。如果通胀压力缓解,加息幅度等于或低于市场预期,市场不会出现新的看跌,而是看涨周期性看跌的耗尽所带来的。目前,美国经济依然脆弱。随着财政补贴的全面退出,美国消费仍将面临较大冲击,2022年将迎来中期选举。拜登政府更愿意维持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如果通胀预期温和,

此外,加息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从本质上讲,加息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调整政策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加大商品持有成本和二级市场投机成本,对商品价格不利。; 二是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抑制经济过热活动,其他包括对汇率和通胀预期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经济基本面把握加息对大宗商品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如果2022年疫情缓解、通胀回落,美联储将不会采取进一步紧缩措施。当前市场已经充分反映和定价,加息对大宗商品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总之,我们认为随着美国通胀在短期内见顶,市场定价得到充分体现,加息短期内不会对市场造成新的负面影响;如果2022年通胀如期回落,美联储的加息预期甚至可能会有所放松。它可能对市场形成一段看涨时期。这一切仍需根据当前疫情和通胀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因此,2022年市场很可能出现预期的反复转换。

国信期货研究咨询部总监郑志伟:加息时机或取决于“充分就业”的实现

在美联储通胀和就业双重目标下,美联储控制通胀的决心凸显,这决定了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难以持续。随着美国服务业的复苏向制造业传递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此前财政补贴下家庭储蓄的积累,总需求依然强劲,美国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韧性。11月,美国CPI同比上涨6.9%,创近40年来新高。持续居高不下的工资、能源价格和生活成本成为美国通胀水平短期内可能无法快速回落的重要支撑。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也承认,通胀预期带来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展望2022年,预计美联储本轮货币宽松将结束,量化宽松将于3月中旬结束。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有望启动,美联储可能在下半年首次加息。最早可能在6月加息,加息次数可能不到2次。美联储可能在下半年首次加息。最早可能在6月加息,加息次数可能不到2次。美联储可能在下半年首次加息。最早可能在6月加息,加息次数可能不到2次。

美联储何时加息将取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时机。美国劳动力市场具有强劲的复苏潜力,预计2022年年中将具备加息条件。目前,美国的主动离职率在上升,裁员率在下降,职位空缺数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仍然相当旺盛。在美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提前退休人数增加。长期来看,劳动力参与率的回升会有阻力。如果美国 保持当前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降至疫情前水平作为充分就业标准,仍需新增约300万个就业岗位。过去六个月,美国每月新增约 55 万个工作岗位。如果月度增长持续到2022年年中,美国有望实现充分就业,满足美联储加息条件。

美储联加息通俗解析_美储加息最新消息_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市场影响方面,2022年海外流动性将逐步收紧,通胀预期高位震荡,历史低位实际利率有望上升,对海外股权资产等高价值风险资产和贵金属。由于中美货币政策差异和经济复苏节奏错位,美元指数上行面临较大阻力,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空间相对有限。大宗商品走势或由普遍增长转向分化,外需为主的品种有望强于内需为主的品种。

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李强:政策收紧步伐或“先快后慢”

当前市场普遍预计2022年和2023年将加息三次,但这一预期确实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美联储2022年的紧缩政策可能呈现“先快后慢”的节奏,采取“先鹰后鸽”的态度。这种快节奏甚至可能体现在减息结束后立即开始的加息,而不是在 2015 年减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

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博弈中,商品可能具有结构性特征。国际定价品种可能受通胀影响较大,加之“外强内弱”和“新强弱旧”的特点,我们相对看好有色品种。传统的黑色品种,由于需求端的压力,只能靠政策来影响供给端的平衡。另外,化工板块的产能仍然比较高,整体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需要注意的是,从上轮加息后的市场表现来看,加息并不意味着风险资产会有所调整。.

华泰期货研究所所长侯军:加息步伐或低于当前市场预期

展望2022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措施,从根本上需要回归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2020年,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预先设定了最大就业目标,而通胀目标则落后并转向“平均通胀目标制”,从而增加货币政策在支持最大就业方面的作用。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

美储联加息通俗解析_美储加息最新消息_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执行方面,可能仍在从疫情期间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状态向更加中性的宽松状态迈进。因此,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从战略角度过度解读美联储当前释放的货币政策收紧信号。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是预期管理大师,将通过预期引导对市场流动性产生短期影响,这意味着2022年新兴经济体的压力仍将持续。通胀方面,如果暂时没有需求冲击的风险,那么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在劳动力参与率偏弱的情况下,美国可能会通过增加成品进口来缓解当前的通胀压力。也就是说,2022年中美贸易流向可能会继续好于市场预期。

天风期货研究所所长贾瑞斌:加息不是解决供应链危机的良药

在 2021 年的最后一次利率会议上,美联储的强硬举动无非是“过高”的通胀水平。可以看出,供给侧问题导致美国通胀水平自2021年以来稳步上升,最新通胀数据创1982年以来新高,远超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的两大货币政策目标——就业最大化和通胀稳定并不是互补的。高通胀限制了充分就业,因此美联储可能会在实现就业最大化之前提高利率。为缓解通胀过快压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我们认为美联储很可能在 2022 年 3 月终止减息政策,并从 6 月开始加息周期。全年加息次数为2-3次。加息幅度为25BP,这使得美国国债的短期利率上升幅度大于长期。

汇率方面,加息前夕将带动美元指数强势运行,​​官方加息开始时处于高位,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会逐渐增加。美股方面,受加息影响可能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经济基本面的加强反而会推高资产价格。美债方面,加息周期正式启动后,美债收益率将继续震荡上行。中债方面,毫无疑问,即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定是“我本位”,美联储加息也有望提前限制国内货币政策的宽松幅度。此外,国内经济稳增长信号强烈,新一轮信贷周期开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

但需要注意的是,加息并不是解决供应链危机的良药。供应链瓶颈是导致美国本轮高通胀的重要因素。由于疫情防控得当,中国以完整的产业链将大量货物运往美国。然而,美国码头工人和卡车司机尚未完全复工,造成港口大规模拥堵。2022年,如果供应链明显畅通,港口运输逐步恢复正常运行,加之美国国内就业意愿增强和生产瓶颈逐步解决,美国加息的必要性会大大减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